
什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什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即无上正等正觉,指我们本觉佛性、本来佛,是无上的正等正觉。“无上”即十方世界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没有超越其上的。“正等”即三世诸佛之心是清静平等,慈悲智慧,自利利他,自...
什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即无上正等正觉,指我们本觉佛性、本来佛,是无上的正等正觉。“无上”即十方世界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没有超越其上的。“正等”即三世诸佛之心是清静平等,慈悲智慧,自利利他,自...
禅林中关于惊蛰的那些事儿,了解一下? 光阴飞逝,才过元宵,又到惊蛰。 惊蛰这个节气,古称“启蛰”,《夏小正》中说:“正月启蛰”。到了汉代的时候,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所以把“启”改为意思相近的“惊”字。惊蛰的登场代表着仲春时分的开始。《月...
如来在哪里?也许是很多初学者心中常有的疑问。 宋代的宗镜禅师在其著作《销释金刚经科仪》中,有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祇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去灵山塔下修。” (仁注:其实这首诗后面还有几句,不为大众所熟知,先一并发出来,让大家体会...
“道”,道行,指佛家修行的成果。得道;“魔”,魔障,指佛家修行的障碍。“道”是佛家借道家的“道”字格义,借指修行的成果。“魔”则是梵文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者和一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均称作“魔”。 全句意谓:道行每...
什么是不轻慢施呢? 在了解不轻慢施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 在清代宝华山的见月律师所著的《一梦漫言》中曾经讲了这么一件事: 顺治九年时,江南遇到蝗灾和旱灾,寸草不生,百姓饥饿不堪,上宝华山求食。见月律师一边教化他们,一边让人准备米粮周济他...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薛)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观无量寿经》:“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单蒙指教,豁然大悟。”后作“恍然大悟”。
斩钉截铁,原喻禅门顿悟果决之词,与云门宗三转语中“截断众流”义相似。后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州云居道膺禅师》:“问:‘学人拟欲归乡时如何?’师曰:‘只遮是。’新罗僧问:‘佛陀波利见文殊,为什么却回...
金刚怒目,形容怒目,睁大眼睛,眼珠突出,面目像金刚一样威猛可畏。 出自《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