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如何认识因果?

尊敬的诸位善知识大家好!非常欢喜能与大家同聚一堂学习佛法。
佛陀是世出世间觉悟最圆满的老师,佛教是觉悟人生的教育,佛教修行的内容与宗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说世出世间法不离“因果”二字。像我们佛门最著名的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经中之海”。它讲什么呢?讲五周因果。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妙法莲花经》讲什么呢?讲一乘因果,所以一切法不离“因果”二字。

因果

古来大德一句偈诵讲的非常透彻: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
若问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什么是因果?如何认识它呢?
如同一个空旷的山谷用这个来比喻我们每个众生清净法性,“本来无一物”。但是清净法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有其作用,就会有因。就如同空旷的山谷里面喊声音一样,你喊多大声音,它就回多大声音;喊善就回善,喊恶就回恶,叫作“谷响答泉声”。就是我们总讲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如是因如是果”。可是无论是怎么样相续的因果,相对于空旷的山谷来讲都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
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呢?因果有三种性质不空:第一是相续不空,第二转变不空,第三循环不空。因变成果,因就空了;果变成因,果就空了;循环转变,因果不空,不昧因果。
诸佛出兴于世,以大悲心为体,就是想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想我们都能够登彼岸。佛就劝我们要修行,种解脱的因果,种解脱的因将来就得解脱的果。一切的行门里面可以说以“普贤十大愿王”为最,经中之王、经中之海的《华严经》就是以“普贤十愿”为归的。可以说十大愿王摄尽了佛门修行的一切解门与行门。
菩萨不修普贤道不能圆满成菩提,《行愿品》里面讲“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们如果能够奉行佛法,修十大愿王就是在种佛界因果,将来必能圆满成佛道。
普贤十大愿王我们佛子弟子都很熟悉,早晚课也都在念。

第一、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三世人师子,佛分为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是过去佛;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叫现在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叫未来佛。这三世诸佛我们都应当礼敬,礼敬每一位众生,这是普贤礼,一恭敬一切恭敬。
当年六祖能大师去黄梅参访五祖,五祖对能大师讲你一个獦獠还想成佛?六祖的答语可以说震惊千古,他讲:“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但佛性并无差别,人有南北但是佛性并无差别。”我们学佛的人都要有这样的见地。什么样的见地?“相有差别,性是平等的。”
所以法华会上有一位菩萨叫常不轻菩萨,爱戴、顶礼、恭敬每一位众生,这是成佛的正因。古来大德有一个比喻叫做“以金做器,器器皆金”。“心佛即众生,是三无差别”,我们的性与诸佛的性是平等的,都是金;相有差别,我们的众生相他是诸佛相。但是无论是众生相还是诸佛相其金性不二。真学佛的人都要透过现象见本质,平等地恭敬每一个众生的自性叫做“礼敬诸佛”。
第二、称赞如来
称性德,赞修德。什么叫如来?“不去不来,能去能来”叫如来。“不去不来”叫性德,“能去能来”叫修德。古德讲: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有物先天地”指我们的金刚法性。“能为万象主”,万物都是它所造所变。所变有十法界,上有四圣,下有六凡,六凡是苦,四圣是乐。诸佛劝一切众生要离苦得乐,要种乐因,所以“称赞修德”。象我们唱的赞、念的经、念的佛都叫“称赞修德”,希望我们能够见贤思齐,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一切众生圆满菩提叫“称赞如来”。
第三、广修供养
佛弟子要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华严经》里面讲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我们佛门弟子各个都要依教修行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假令供养恒沙众,不如坚勇求正觉。”对待一切众生,更要平等地供养,心量要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叫广修供养。
第四、忏悔业障
若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纳。障碍我们的身心不得自在称为业障。如何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亡”。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忏悔业障之法,禅、净、密都是。在这里我们要强调好好修行,降伏其心。参禅提起话头,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当下这一念灵灵觉觉,不去不来,不断不常,这个就是吾人本来面目。念佛的就老实念佛,持咒的就老实持咒,自念自听,跟禅法是一样的。就是《楞严经》耳根圆通里面讲的: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无论参禅念佛都要生死心切,这样业障就消了。
第五、随喜功德
功德和福德诸位一定要听清。修诸善法有所执著名为“福德”;修诸善法心无所住名为“功德”。当年达摩祖师去见梁武帝,梁武帝问祖师:这一生布施供养,建寺安僧有何功德?祖师讲:毫无功德。圣上心存邪见,有所住著,不可将福报当做功德。我们佛弟子要自己修行功德,也要随喜他人修行功德。我们所修的一切法都要舍的干干净净,心要平平静静的这样才能成就真实的功德,“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不要做点善、做点福,就夸夸其谈、炫耀自我,这不叫修行人。真修行人就如《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功德。我们自己如是修,也随喜他人如是修,叫做随喜功德。
第六、请转法轮
佛用轮来比喻他所说的妙法。轮有摧碾之意,能够摧碾众生心内的烦恼。六祖大师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哪里?在生活中。待人、处事、接物,言语、造作、行为无一处不是佛法,我们要把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的教诲运用在生活上叫做“转法轮”,在生活里面运用佛法、实行佛法这才叫佛弟子。我们读《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示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无一处不是菩萨的行迹,所以说我们要把佛法落实在生活当中才叫“转法轮”。
第七、请佛住世
佛陀是觉悟的智者,能令一切众生破谜开悟,离苦得乐。历代的善知识代佛宣法,如诸佛一般。如何能请诸佛善知识常住世间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这些学佛人要依教奉行,要听话。佛是无上医王,我们都是病入膏肓的病人,只有当这些病人真正想把自己的病治好,大夫开方子,我们真想吃的时候,这个大夫存在世间才有意义。所以最好请佛住世的方法不是说天天在那里磕头烧香,而是我们这群学佛的弟子要深信佛言,要依教奉行,叫请佛住世。佛出世无外乎是说法,让我们自性自度,他给我们指条路,实行还是得我们实行,叫做自性自度。心迷了是众生,心悟了是诸佛。六祖大师讲:“迷时魔在堂,觉时佛在舍”。我们如何请佛住世?请自性佛住世,就要念念常觉,名为请佛住世,这才不辜负善知识们、诸佛对我们的教诲。
第八、常随佛学
我们与三宝结缘,可以说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可以说是成佛的缘熟了。我们遇上了这么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不肯跟他学,阳奉阴违,这就是最大的可惜。我们不仅要跟佛学,而且要常随佛学,佛陀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叫佛的真弟子。
第九、恒顺众生
众生是菩萨成佛的资粮。《普贤行愿品》里有一个比喻:“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一切众生名为树根,诸佛菩萨是树上结的花果。我们修行人要以大悲水来浇灌一切众生的根,我们才能圆满成佛道,所以要恒顺众生。
第十、普皆回向
回向就是回小向大,回众生界向诸佛界。怎么能让一滴水不干涸呢?要将这滴水投入大海里面。我们之所以轮回生死,造业受报,痛苦无穷,就是因为这个所谓的“我”,诸佛说法希望我们能够破这个“我”,“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愿我的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像地藏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叫普界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要发心帮助他,一起圆满成佛道,这是我们每一位佛弟子都应该发的心。学佛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叫作学佛的实质呢?心为实质。我们佛弟子各个都要反省自己:我学佛了,我信佛,我的心像佛吗?佛是慈悲,佛是平等,佛是大爱无疆,佛是慈悲喜舍难量。学佛要学这个,所以要普皆回向,善待一切众生。
这十大愿王是成佛正因,我们向清净法身的空旷山谷里面种十大愿王的因,将来就能圆满成佛道。“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在我们一心中我们老老实实的修行,要方便勤庄严,就能开出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
学佛一定要体悟古大德为我们的开示:平常心就是道。什么叫做平常心就是道?佛法没离开我们现实生活,如果离开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佛法,那么佛法就成了学问了。诸位学佛要牢牢地参透一句话:我是在佛学还是在学佛?再说的透彻一点,所有的佛学都是用来学佛的。我们要把所知所学都用上,这才叫学佛。否则搞了点学问与断烦恼、出生死没有关系。
我们要在生活中真落实它,就是平常穿衣、吃饭、待人、处事、接物,在尘境里转大法轮,巧把尘劳作佛事。慈悲喜舍是佛的心,三学、三福、六和、六度、普贤十大愿王这是佛的行。佛心、佛行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佛菩萨了。佛菩萨是老师不是神仙。
佛是印度的梵语,全称叫做佛陀耶,译为中文叫做觉悟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佛心佛行我们也能成佛。用最贴近现代社会的话来讲,什么叫做学佛?就是用一颗觉悟的心过好现实生活中的分分秒秒,这就叫学佛。
末学非常地惭愧,请诸位善知识多多地批评、提携,感恩,阿弥陀佛!

互动环节
信众提问:法师您好,刚才听法师讲的,在家佛弟子如何在生活中把心安住当下?请法师开示,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衍行法师答:学佛无他巧,只是把生处变熟、把熟处变生而已。因为我们的心与十方诸佛是一个心,十方诸佛没有习气成佛作祖。我们众生有烦恼、有习气,就到了众生法界。修行就是把我们以前熟悉的习气把它变得生疏,把佛法变得熟悉,这么一个过程就叫做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以前我们看错的、说错的、想错的、做错的,现在通过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把它修正过来,修三学、行六度、修普贤大愿王,就是一个彻底转化自我的过程。怎么能够安住当下呢?不要着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这冰冻三尺的冰,也绝非一日之暖,要坚信佛法不疑。“只看灶下火,莫管釜中冰”,我们烦恼习气就像锅中的冰一样,只要学佛了我们灶下的火从此开始就点燃了。你现在不要看锅中的冰,它要什么时候化就什么时候化,只要灶下的火一直在猛烈地燃烧,它早晚得化。
评委提问
宗性法师:在讲经里头有一个原则,叫以经典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以信众为止归,大家在讲的时候除了这十六部经典以外,有时候会引一些祖师大德的言教,你刚才讲的时候引用了一首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我想请问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衍行法师答:这是梁武帝时期傅大士的一首偈颂。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大德,弥勒菩萨再来。
明生法师:刚才你说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坛经》说了无念、无相、无住,“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应该说一个无念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讲无住、无相呢?
衍行法师答:无念、无相、无住,这是禅门的特色,直趋清净法身,告诉我们无念是从深刻、从心上来;无相进一步从现象界来讲;无住告诉我们心、相都不可得。无论是现象界还是精神界都了不可得。无念、无相、无住,佛法有多解,末学理解的就这里,请善知识多多地批评指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如何认识因果?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