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发菩提心&明心见性

发菩提心
  发通。开发神通。
  发愿。立下誓愿。
  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
  发心。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西方三圣


  发菩提心。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菩提。华译为觉道,觉就是觉悟,道就是佛道,觉悟佛道的正智,叫做菩提。
  菩提心戒。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为三昧耶戒的别名。
  菩提分。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
  2、即七菩提分,又名为七觉分。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印度人。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果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菩萨戒。发大悲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出家菩萨戒。
  依照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
  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六度。
  菩萨乘。又名大乘,为五乘之一,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他两利以到达佛果的教法。
  菩萨道。菩萨所修之道,即自利利他法门。
  菩萨藏。大乘经的总称,为二藏之一,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典中,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的方法,故名菩萨藏。
  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於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结集。
  菩萨僧。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
  菩萨净戒。菩萨所受持的清净戒法。
  菩萨十地。
  1、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2、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是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
  3、发光地。菩萨灭无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4、焰慧地。菩萨於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
  5、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
  6、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
  7、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
  8、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於涅槃心,湛然不动。
  9、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
  10、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
  菩萨四无畏。菩萨教化众生时有四种的无畏。
  第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
  第二、尽知法乐,知道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
  第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
  第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明心见性
  明。智慧的别名,又真言陀罗尼别名。
  明地。菩萨十地中第三发光地的别名。
  明处。学习而生智慧之处,即五明:古印度的五种学术。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明脱。脱离愚痴的叫做明,离开贪爱的叫做脱,故名明脱。
  明达。明是指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达是指三达,通达的意思。
  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
  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
  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烦恼。
  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三达。
  佛的三达的解义。
  天眼能知未来生死的因果。
  宿命能知过去的生死的因果;
  漏尽是知道现在烦恼的根源而尽断之。
  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三明,不但明了而且通达,叫做三达。
  明慧。三明与三慧。
  三慧即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
  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
  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明心见性。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明行足。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痴行等五行皆具足。
  明月摩尼。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洁的摩尼宝珠。
  明得萨埵。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圣人,因此位的圣人得明得定而名之。
  心。详见十一条。
  见地。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当於声闻乘的流果。
  见思。见惑与思惑。
  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
  断此见思二惑,即可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见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见行之人,多修慈悲。
  见流。谓见惑能使众生流转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离。
  见缚。谓见惑能缠缚人们使不得自在。
  见取。即取著身见、边见等非理之见。
  见所断。三所断之一,即於见道时所断的八十八使见惑。
  性。天然的本质。
  性心。又名心性。心性不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暗的不同,性就是本性,未动心前的心,比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印象、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比如波,水和波同时湿性,本来不异,但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与波水又不一,所以心与性是不一不异。
  性分。诸法差别的自性。
  性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
  性佛。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性我。本性之大我。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归入於如来的性我。
  性海。(喻)真如的理性深广如海。
  性恶。本性所具的恶。
  性罪。性罪本性就是恶的,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谁就会得罪报。
  性德。本性之德。
  性空。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性空观。是小乘的观法,观察因缘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
  性相。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於外可资分别的形相,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
  性相一如。谓理性和事相融通无碍,而体用不二。
  性相二宗。法性宗与法相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发菩提心&明心见性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