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信心铭是什么?信心铭原文赏析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这一篇东西是禅宗里面很重要的文献,换一句话说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虽然是禅宗指导原则,实际上大乘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或者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想成就,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所以这篇文章变成佛门里面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

信心铭

信心铭简介

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不二法门的体现,也就是法的现量。佛法有比量和现量。所谓比量,是理性的认知,是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理解的。

信心铭原文

信心铭.正文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信心铭.附
(此是谁作,若是一家之言,参考则可,切忌坐实)
信自心佛,心外无佛;是心作佛,念念铭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悟道不难,由心而悟;为何不悟,只在分别。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诸相皆幻,莫取憎爱;如实观照,自然明瞭。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会与不会,一念之差;成圣成凡,天地之别。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若欲真现,唯除妄心;除妄之法,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妄起分别,违顺成病;明真一如,不药而愈。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不识要旨,如何起修;盲修瞎练,所做徒劳。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本心具足,圆同太虚;不增不减,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只因取舍,分别对待;所以不明,真如本心。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心莫攀缘,不执於有;心勿空忍;不执於无。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空有不住,平常心境;此无彼灭,相对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欲止妄念,由动归静;若止此心,妄念更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止动求静,唯滞两边;生灭打转,怎知真心。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不明真心,如何下手;空有两处,徒劳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遣有之心,有反不去;从空之心,空反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多言外求,多虑内思;识心更起,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绝言不攀,绝虑不妄;妄息真现,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回归根本,便得要旨;随尘而去,则失心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须臾返照,胜前空境。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前有后空,转变之境;空有之相,妄见所起。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不用求真,真心本有;因妄迷真,息见则现。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相对不存,两边不住;了知此理,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若入二见,是非对待;便起纷然,失其净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相对知见,一心而起;回归此心,亦莫执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一心不生,诸缘不入;此心清净,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万法无咎,何用万法;已是无心,不执清净。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心随境灭,境逐心生;心本无生,因境而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境因心有,心能显境;境本无分,因心而别。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心境两段,因缘所生;此为不实,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缘起性空,一空同两;性空缘起,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自性本空,不存知见;无分精粗,岂有偏袒。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心量广大,能包太虚;无易无难,唯嫌拣择。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根之人,不信自佛;向外修行,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执法而修,失机自度;心已不正,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万缘放下,一切自然;心体无住,任运而行。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任顺本性,合道相应;逍遥自在,自绝烦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刻意系念,乖离真心;放任随去,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踈亲。
自然修行,不好劳神;道本平常,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欲取佛乘,一切无碍;心净不染,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六尘无过,并非罪恶;能悟此理,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界无物,故智无为;愚人误有,自缚其心。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妄自分别,贪爱执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真心本有,其心本净;以心找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心迷则生,寂静动乱;悟无好恶,动静自在。
一切二边,良有斟酌。
一切对待,皆是二边;妄心自分,思维斟酌。
梦幻虚华,何劳把捉。
身心世界,梦幻空花;虚妄不实,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得失之心,是非之事;一时放却,便契大道。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眼若不睡,其人清醒;迷幻不起,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若见诸相,心不分别;万法实相,本是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归一真如,体不思议;其心不动,万缘忘却。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万法齐观,其性平等;归复面目,本来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泯除相对,破除分别;更不可以,计度比较。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若欲止动,无动可止;动止而静,无静可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动止相对,既然不成;绝对一名,何有此事。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究竟之地,穷极之处;真心不存,一切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契入真心,一切平等;所作行为,全部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妄息真现,疑惑尽净;正信已立,心性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妄执以破,一切不留;心如虚空,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虚明如镜,物来自照;不假方便,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体性,非思可量;真如妙用,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真如之性,一真法界;无二无别,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要契真如,急於相应;唯言此道,不二法门。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法界,不二皆同;森罗万象,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十方智者,因悟不二;皆入此心,万流归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心无时间,非促非延;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心非一物,故无空间;无在不在,十方即是。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极小微尘,大同世界;妄绝境界,小大无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极大世界,同小微尘;不见边表,大小无二。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有是缘生,无是本因;无是缘生,有是本因。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修行境界,若不如是;切莫滞守,往前迈进。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由体而用,一即一切;由用归体,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但能如是,依此而修;何忧何虑,道业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建立信心,须悟不二;已证不二,真正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证道境界,无以言说;一念顿悟,三心不得。

信心铭释义赏析

“信”是什么?信是“心所法”中,十一个善法中的一法。对事物、境界不怀疑,内心清净,名为“信”。有信的人,心能清净、安乐。

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愿经》说:“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门,以信为本”;《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乃入”。

但是,要信什么呢?佛经中一般都叫人要信因果,信佛法僧三宝、信真理。但在禅宗就不是这样说了,是要信“心”――信自心是佛、信自己的心和诸佛的心,平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信得及,一入信位,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但此信非解信,乃证信。

“铭”是什么意思呢?它具有“座右铭”的含义,表示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要人能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至道”表示不是世间相对的真理,而是究竟的理体,佛经说它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什么能超过它的、没有什么能外于它的。它就是有情众生的本性,无情器界的法性,成佛的佛性,又叫菩提、本觉、真心、法身、实相……等;“拣择”就是分别。

这句是说:要证悟至高无上的道,并不困难,只要没有分别好坏、善恶、是非的心。要证悟至道,怕的是这些妄想分别呀。

为什么呢?道是心体,道是我们自己,道是我们的生命,道是我们的一切,我们都在道里面,不能离开道,为什么我们会不明白道呢?

因为我们向外去找道,将心用心、骑牛找牛,将妄想分别之境当作真实。有分别就有是非、烦恼;念起无明生,心湖起波浪,就离道了。若不分别,则全用是体,万法皆如,法法是道。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厌恶生死是“憎”,欣慕解脱是“爱”;除烦恼是“憎”,要入定、一心不乱、明心见性是“爱”。其实,生死涅槃乃迷中物,并非实有,何必憎爱取舍?若有憎爱取舍,则被憎爱取舍所缚,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说:只要没有憎爱分别的心,入于不二门,则一切现成,就像门打开了,一切都明明白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要体证至道,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虽然只有一点的差错,可是就会像天与地相隔那么远了,使我们不能明见至道。经说,十地菩萨以一念执着,而不能进入等觉成佛。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至道(真心)能够现前,而得证悟,一切与我有关的事情,就不要存有是顺、是逆的念头。

有顺逆,就表示心有执着,诸法本来如如,平等不二,那有顺逆?顺逆是从主观的我执产生的。有我执就是妄心。妄心立时,全真是妄,如水起波时,水成波。所以,修行人要与道相应,对一切境界,就不可存有好坏观念。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执着「法”是好是坏,分别个不停,这都是颠倒知见。根本不存在,依心分别而有的“法”,如何去说它好坏呢?所以说这是心病,不是正常的 心所应该有的行为,[由此可见众生的心都病了]。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如果不懂这个根本的法尔道理,只有枉费了我们坐禅、在念佛求静。因为静、止、定只是一种境界,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要知道,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圆满的,像太虚空,不欠少什么,也不多余什么,如《心经》讲的“不增不减”。此“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由于我们有取舍分别的习惯,对一切境界起分别执着,心里老是不空、不平等,所以就不能契证真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所以呢?不要去追逐与我们有缘的东西。例如:五欲、名利……..而随它流转,但也不要住在什么都没有的定境上,成为顽空、断灭空,强自压抑心念,不让它生起,认为就是究竟。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当空有不住,两边不立,就没有相对了,这时候是怎样呢?就是一种平常的心境,无是无非、非善非恶、不可说不能想,它就是你我的本来面目。那么,保持这种平常的心境,一切是非、好坏、无明烦恼,就会自然的消失掉了。

想想,人自有知识以来,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能够空有都不住,便是返本还原。

马祖说“平常心是道”,因为,道是最初的,最初的当然是平常的。六祖说:“直心是道场”,“直 ”也是平实、单纯的意思。修行要返本还源,当然要平常。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如果你不那样修[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想要停止内心的妄念,将会越停止妄念越多。

对妄念,当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要心不执着妄念、不随它,妄念便自消,不必特意去止它。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当你停留在“止动归止”用功的话,只是陷入 “有”和“空”、“动”和“静”两 边,与无为法的“道”根本不相应 。如此怎能知道,能动能静、非动非静的如如真心呢?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如果这个根本没有通达,我们修行用功,就全停在两处,不是在“有”上打转,就是在“空”里沈没。那真是徒劳无功啊!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我们如果起心要去除“有”,[一切妄想、烦恼、有为法],只有使我们沉没在有中,被有所束缚。因为这要去除有的“心”,不正是个“有”吗?如何能无“有”呢?

同样的,要追求空、要安住在空的境界中,结果只是违背了空。因为“空”若有境界、空若是可住,这就不是“空”,而是“有”了。所以,要趣入“空”的人,其实是背弃了“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说话多、分别也多,思考来思考去,只有更加与道不相应。所以,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叫二祖慧可要外绝诸缘、内心无喘。外缘都绝离了,就不必再讲话;内心无喘――平静下来,就不会再思虑,然后才能入道。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能够完全弃绝了言语和思考,就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都可以通达道,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只有返本还源,回到生命的根本,才能领悟至道,明白祖师西来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随顺六根向外去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但是,只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胜过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为什么会有空?空为什么会变现种种境界?其实都是妄见有空,住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际。“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见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对于妄而言,众生迷而有妄,觉者方便立真,令众生知而离妄,离妄真亦无言。

“见”是知见、正见、见解……。“见”是众生六根迷于六尘,所产生的妄见,根尘是妄,依根尘产生的见,岂能离于妄?所以,求真是妄、见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灭了,把知见放下了,把执着丢掉了,内心没有一切分别执着,才能相应于真心。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二见”就是相对的东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见、断见,好还是坏……。这些对立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妄见而有的。当我们用功到知道这些相对的知见都不对,同时能够不住于有和空等相对概念时,那个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这对用功者,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是和非”、“对和错”的念头,便会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头来,那时候,你就落于二元对立的妄境,失去清净本心了。

所以,经说般若无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恶以会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当你用功到空有、是非,对错、能所不存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觉。知道一切二元相对都是由这“一”来,但“这个”也是不可以执着的,如果住于这个,对待就又会产生了。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连这个心的观念都没有的话,就不会生起妄见分别,那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一切诸法,其实没有是非、好坏、对错的。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既然万法的存在,对我们不会造成阻碍、困扰,也就不需要方法来对治,那么,内心也就不会再生心起念。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能”指心,是主观的存在;“境”指诸法,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心识会随着外境的消失而灭除;同样的,客观存在的外境也会随着主观心的空无而没除。

所以用“沉”字,表示外境是随心所现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现的境,便如沈没在心底般。所以,我们的妄心,是随着外境的消灭来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着妄心的消除而消失。心境是互相影响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外境是依着我们的心才有的;同时,我们的妄心,又是依着外境才存在的。

贤劫三佛的毗舍浮佛偈:“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便是在说“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虽然有心和外境,实际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过是个假相,皆由迷于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离性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像
虽然自性体空,却能显现能所,含藏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虽然有万般的事事物物,但因为其本体是空。既然是空的,诸法哪里有好坏?为什么我们会对诸法产生分别,而引生某些偏爱呢?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广大的,经中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宽广,要证入,虽然不是容易,但也不困难。真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欠,容易、困难是虚妄分别,与道无关。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小见”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见的人,你若对他说:“大道体宽,无易无难”,他会不相信,像狐狸那样,有很多怀疑。狐狸在一切众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说他狐疑――像狐狸的疑心那么多。小见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从事各种修行,才能见道。他精进在修行,希望能够赶快证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执着要修行、要怎样才是,认为自己有见地、有功夫,如此的话,就会产生不正当的心态,与道不相应,而进入偏差、错误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所以,放下吧!让心自然,该用功时就用功,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行住坐卧自然不造作,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这样才能体会到心体。心体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你要修什么呢?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只有顺从自己的心性本质,才能与道相应。相应后就自在了,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烦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一般修行,强调系心一处,用来对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绑起来,不在东想西想。其实,这样用功是不对的,已经违背了真心,真心无为,起用则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过来说,让心境昏沉,糊里糊涂也不对,这跟真心不能相应,真心是觉明空朗的。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没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无为,没有哪样较好、哪样不好。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门,也就是禅宗所说明心见性的法门。这法门有别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这无上的法门,就不要去厌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六尘没有不好,都是心所现的境界。能够对六尘不分别好坏,不受到六尘的干扰,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样了。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有智慧的人,能够随顺自性无为,他就能够随处自在;愚痴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种种法、行种种行,其实是自己拿绳子绑自己。

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的地方,所以会有不同,那是我们虚妄心分别、生起贪爱、执着的缘故。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以心来找心、骑牛还找牛,怎么对呢?一切法都因我们妄心的分别才有差别,而我们却还再以心去寻求它的差别,岂非大错特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因为迷,才会有寂静和动乱的好坏感觉,觉得动乱不好,而寻求寂静,一旦开悟了,对动静就不会再有好恶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有和无、动和乱、常和断等等就是二边。这一切的二边都是由内心的妄想、思维而有。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既然是由我们内心的妄想分别而有,就不是真实的,像作梦、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干嘛要去捉呢?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是是非非的东西,对修行人来说,都要放下,这样心就不动,与道才相应。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就像我们的眼睛,如果张开,不闭下睡眠,各种梦境自然就不会产生。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同样的,我们的心如果没有分别,万法便是如如的真相了。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只有回到这不二、如如的心体,在那不可思议的境界中,才能忘却外缘,远离颠倒是非,不再迷惑于外境。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一切法都应该平等看待,不要分别好坏、是非,这样万法才能回复它的本来状态,修行人也安于本来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消除了起心动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较、相对待的念头。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要停止动乱的心,其实哪里有个动乱的心好停止?动乱停止了,其实,又哪里有个停止可得?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动”“静”等相对既然不可能成立,那么,“如如”或“绝对”又哪里有?相对不成立,绝对亦非有。因有相对,才说绝对。既无相对,何来绝对之名?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达到了究竟、穷尽了诸法的彻底时,一切思维分别,将不存在。心里不会有一切知见、真理、价值标准等等世间规矩或制度。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能够相应而契入真心,便能够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么,不但不会再造业,一切有为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如此,对生命修行的迷惑怀疑,都将消失干净,不会再像狐狸那样多疑,。怀疑彻底消失之后,正信:是心是佛的正知见,就建立起来了,从此不会再有错误的知见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实际理地,心行处灭,哪里还有法在?言语道断,自然没有什么可记忆的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像虚空,无一物存在,但却很明白、很清净;物来则应,如明镜照物,丝毫不必用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这个地方,是不可用意识想思来思量的,它不是凡夫所能测度。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在这真如法界当中,是没有他人,也没有自己的。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如果希望赶紧和这真如法界相应,只有向你推介不二法门了,唯有进入不二,才能够相应。

“不二”是什么呢?就是不妄想分别、不识情用事。要知道,自己、他人,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凡夫与佛……等等二元相对的东西,都是人心妄想出来的,如果不妄想分别,哪里有这一切是是非非呢?没有这些是是非非,也就是真如法界了。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能够到达不二,就会发现,诸法都是同样的。在不二之中,一切无不包容,没有内道、外道,没有佛教与其他宗教了。佛看一切众生,无非是佛;不二之中看一切,无非是不二。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各宗教的修道者,只要他有智慧,都会进入到这里。这里是哪里呢?就是道、就是不二、就是众生的真心本性。只有到这里,任何修行才算圆满。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在这里、在这个真心法界里,时间不存在了,所以没有长也没有短。时间乃虚妄法,依着妄心而有,在真心当中,没有时间的长短,可以在一念当中,摄尽了万年的时间;一万年的时间,也可以存在当前一念中。在这里,一万年不算长,一秒钟不算短,长短是法尘分别影事,真心不生不灭,对它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道”看来好像不存在,不在任何地方,因为它没有形相,所以不是身体精神,也不是山河世界;因为它没有方位,所以不是十方上下。但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本性,它总是随缘显现于身心的一切活动,它在行住坐卧中,它在受想行识中。因此说它好像不存在,其实是无所不在,一切时空都不离它。说实在的,它在那里呢?不用思索,当下即是,所以说“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最小的,其实和最大的是相同的。当一件事物小到不能再小时,如佛经所说的“邻虚”、科学所说的“原子”,都不是肉眼看得见的,人们只会看到大的东西,看不到“邻虚”、“原子”等小的东西。所以,最小的东西,就成了最大了,这实在不是人们所能思想的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那么,最大的呢?大到极致也就同小的一样了,因为大到极致就没有边界、不见表相,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组成大的微小因数。所以说“极大同小”。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说到重点了。有无并不是两个东西,为什么会有有、无呢?都是自心所现,当心起作用时,就是“有”,当作用停止时,就是“无”,有是心,无也是心。所以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凡夫却不知此,当心起作用时,他只看到作用,依动相认定是“有”;当作用停止,看不见动相了,就认定是“无”,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凡夫眼中,有不是无、无不是有。

其实,有无皆是假相,随缘而有、缘尽即无,有、无其体不二,不二之体非有无,而能有能无。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如果还未到达这种超越有无对立,呈现不二理境的话,你就不要停在那里、守在那里,那还不是究竟。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切之一,一切是一之一切。在一不少,在一切也不多。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是心,一切是法。心,既然起为法,心就是法,这就是:一即一切。法由心生,法即是心,这就是:一切即一。

迷时执着一是一、一切是一切,处处见障碍;悟时一不可得,一切也不可得,体即用、用即体,才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上面所说的,只要你能够了解,照着去做,到了不二的实际理地“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时候,就不必再忧虑道业无成,不能了毕大事。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的建立,必须体证到不二的实际理地,才能圆满不疑。这时候完全相信自心就是佛,心外无别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法不二、善恶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完全证知了一切现象的虚妄,其体则不生不灭、

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依此不二而产生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能够“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能进入不可言说的至道境界。这时三心不可得,超越了过去、未来、现在,时间不存在了。于是,“十地顿超无难事”,成佛就不必经历无数劫。这是禅宗“顿悟”的可贵。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信心铭是什么?信心铭原文赏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