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木雕佛像的兴起与盛行朝代

据《礼记·曲礼》所载,在商代的王室中已设“六工”,开始有“木工”一词。即“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木工是兼工雕刻的。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技术,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窥见当时水平。

崖柏根雕-菩提达摩


木雕佛像,用传统的木雕手艺,展示着大国的匠人精神,更传达了国人们几千年最虔诚的信仰!古代的木雕佛造像由于寄托和承载了当时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理想,代表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望,从而也成为了人们的长期供养对象。流传到今天,也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古人无限的向往。

秦、汉
中国木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了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日趋成熟,风格表现为拙重、宏伟的阳刚之美。在汉明帝感梦遣西域求佛法之后,过去被认为是“皂隶之事”的雕塑活动,得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士、文人、僧侣的认可和参与,佛像雕塑改变了中国雕塑史上的格局,一举成为主流。据考证,木雕佛像最早出现在汉代,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东晋名士戴逵曾耗时3年,为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灵宝寺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的木无量寿佛像。在中国古典家具,薪火相传的漫长岁月中,每一个口传心授的老师傅,都会教导徒弟们做人做事有板有眼,所做家具必须四平八稳,严丝合缝。

从汉代开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木雕佛像的价值,主要根据佛像木质,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艺的水准高低。其他,还有佛像体量大小、完残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唐代
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在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与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交相辉映,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景象。

“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的名句道出了当年佛教隆盛的景象,因此也带动了木雕艺术的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类型。而栴檀佛像最广为人知,佛经中关于栴檀瑞像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经律异相》云:“优填王即敕国内诸巧师匠,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像,举高五尺。”《梁书》中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扶南国(即柬埔寨)从海路遣使送“天竺栴檀瑞像”到金陵。到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求法归来,带回的七尊佛像中,就有三尊是檀木雕刻像。这在当时可谓轰动朝野,图样很快就流布天下。

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人的主体意识在觉醒。唐代雕塑将对外物的征服与内心的刻画相结合,刚柔并济。《释氏要览》中提到:“造像梵像,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相。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称宫娃如菩萨。”隋唐时期佛教雕塑大量涌现,形制完善,不仅出现了体量巨大的佛像,也有形制小巧的微型佛像,很大程度是由于统治阶层的倡导。

宋代
历经几次大的变革,造像也经过了引进、吸收、融合、创新几个阶段。至宋代以后,佛教造像的中心向南方转移,题材和风格趋向于世俗化。随着禅宗的盛行,禅宗的“平常心是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思想,使佛教神圣、神秘的气息逐渐淡化,取之是接近现实的菩萨,具有趣味的罗汉和祖师的形象增多。由于宋辽连年战争,铜资源贫乏,木雕造像受到推崇。

宋代的佛像雕刻饱满瑰丽的作风和洗练圆熟的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更有新的转变和发展。此时的菩萨像造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贵妇形象,雍容大度,装束华贵。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元、明、清
元明清三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行,藏传佛造像的样式有所影响。其中,建于乾隆时期的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通高27.21米,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从元代开始,宫廷就有邀请尼泊尔的工匠来制作佛像,有名的如阿尼哥。明早洪武时期有过中断,至永宣时期又再次恢复并大力盛行,汉藏风格结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汉传宫廷造像便吸取了尼泊尔、西藏、蒙古风格的一些特点,如佛像身段的婀娜与优美。而开相和整体,还是更多地保留了汉传造像内敛神圣的气质。

清代时,福建木雕曾出现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村派,擅长雕刻神仙佛像以及动物形象;以象园村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擅长表现虫草花卉和活动雕刻;以雁塔乡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派,擅长雕刻图案花纹,还有和漆器相结合的浮雕花鸟作品。

结语
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人们有了审美,木雕就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渐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木雕流派,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却无一例外的,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诉求。

木雕在中国非常发达,这与木料在中国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有密切关系。而且木造像的雕刻手法以及对线条细节的表达可以不受铸造工艺的限制,显得格外灵动流畅,不乏精品力作。然而木造像雕刻过程的不可逆性,对工匠的技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历经岁月磨砺和战乱浩劫之后,能留存至今的早期木雕佛像屈指可数,多数散布在全球各大博物馆。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尼雅寺庙废墟发现一尊汉代木雕立像,被视为我国目前较早的木雕佛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不少保存完整的古代大型木雕佛像都散落在海外各地。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木雕佛像,国内仅少数几家博物馆有少量收藏如:国家博物馆藏宋代木雕观音像、上海博物馆藏宋代木雕观音坐像等作品。唐宋时期的木雕佛像今大多流失海外,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主要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

木雕佛像历久弥香,传世至今的木雕佛像,除了海内外博物馆藏(展)品外,还有保存得较好的一些古庙中能一窥风采。譬如云南剑川县白族关岳庙,木雕佛像自成风格;譬如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唐代迦叶菩萨头像,刻画得大气磅礴;相比行情火爆的铜鎏金佛像,木造像显得有些低调。然而,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尘灰、空气和水分的相互作用,及置放环境的变迁,木造像表面形成的包浆与皮壳,有着温存的旧气,古拙而有斑驳感,能够直抵人心。

佛造像,属宗教范围,木雕造像作为造像中的一类,因宗教而生,随着宗教、人们的信仰,被一尊尊地塑造、供奉,化身为信仰的具现,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有道是:“木石皆有佛性”,无论是从顽石中雕凿,还是从愚木中镂刻,一尊尊美丽神圣的佛像显露世间,你若遇见,便是有缘。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木雕佛像的兴起与盛行朝代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