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对子钱铸造理念与演变轨迹

对子钱铸造理念
对称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审美观念,也是汉民族一种传统的哲理思想。采纳方孔圆钱的形式,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流通货币的形制,沿用两千多年之久,其中既有制造工艺上的原因,使用习惯上的因素,也有传统伦理道德,哲理思想上的缘故。方孔居中,周廓圆浑,钱文分列上下左右,既显得端庄严肃,雍容大方,又易于流通,便于使用;既不失货币作为财富象征的高贵之容,又不落交换流通中轻重偏移的俗套。而对钱的出现,正是这种哲理思想在钱币制造中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更多地追求钱币对称美的艺术效果的表现。特别是两宋时期,有崇尚艺术文化的风气,铸钱的工艺技术又大大提高,从合金配比的科学性,到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两宋时期都超越前朝,这些条件促成了两宋对钱的盛行,同时也把我国古代金属铸币的艺术性推到了巅峰。

对钱 对品 对子钱

对子钱演变轨迹
宋初沿袭唐制,尚无对钱之风,至太宗淳化、至道年间(990—997年),皇帝亲书钱文,始用真、行、草三种书体同时铸钱,史称“三体书”,也可以说是北宋对钱的先声,但两宋对钱之风的真正形成,是仁宗朝以后的事情。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是两宋对钱的盛行时期,历时一百五十六年。淳熙七年,宋钱币制改革,钱背开始记年,对钱制度在铜钱中不再采用,只是在部分铁钱铸行地区,继续沿用。
在两宋对钱盛行的时期,我们可以找到其演变的某些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至神宗熙宁年间(1023—1077年),对钱均为篆书和真书两种书体的配对。其间有一个插曲,即仁宗康定、庆历、皇祐三朝(1040—1054年),就现存实物看,康定年间铸有真书康定元宝小平铁钱,庆历年间则有真书庆历重宝当十大钱和铁钱,皇祐钱则至今未见,查史书记载,此三朝均有铸钱的记录,北宋又盛行小平铜钱,由此推论,这个时期很可能是继续铸行前朝的铜钱。宝元年号(1038—1039年)只延用两年,但传世宝元年间始铸的皇宋通宝篆、真书体的对钱,数量甚多,或许是一个证明。
(二)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至徽宗建中靖国年间(1078—1101年),对钱改为篆书和行书两种书体的配对。元丰通宝钱,除篆、行两种书体外,还有一种所谓“东坡元丰”的隶书小平钱,铸额不多,所见均为广穿者,当非对钱之列。元符、圣宋钱中,也曾有过隶书铁母钱等,或和对钱也是无缘。这个时期是北宋铸钱最多的时候,各地设监铸钱,对钱版别非常丰富,书法变化亦多。
(三)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徽宗御书瘦金体钱文,对钱之风暂时中断。其间亦曾出现隶书、行书等书体的钱文,但均和对钱无缘。这个时候的货币制度有波动,铸行大钱,大概是影响对钱中断的一个因素。
(四)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至钦宗靖康年间(1111—1127年),恢复对钱的铸行,并由篆书和隶书两种书体配对,成为主流。其间偶然杂有行书、瘦金体等其它书体。靖康钱是北宋最后的铸币,币制比较混乱,尽管铸额不多,却版别错出,这是动乱时期在铸币上的反映。
(五)南宋高宗建炎年间至孝宗淳熙六年(1127—1179年),继续北宋的对钱制度,主流由篆书和真书两种书体配对。淳熙七年以后,铜钱的书体划一为宋体字,对钱之制则在铁钱中断续使用了一个时期。
综上所述,两宋对钱盛行时期,各阶段的钱文书体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且以篆书体作为配对的主线,或篆真,或篆行,或篆隶配对。用篆书钱文作为主线配对,是两宋对钱的一个特点。然而,这决不是绝对,更不是说对钱中必须有一枚篆书体的钱文。
对钱的分类是一项学术性比较强的专门课题,前人已经做过大量工作,我们必须首先在学习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新的探索,这样才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正做到继承发扬,对对钱的认识才会不断完善,使之逐步贴近当时的实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对子钱铸造理念与演变轨迹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