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长沙窑的工艺特点

长沙窑也称“铜官窑”、“瓦渣坪窑”,为唐代重要瓷窑之一,地处今湖南省长沙北郊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至五代以后渐衰,现仅存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釉下彩瓷器,证明了这里是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代陶瓷窑址


长沙窑是在1957年被发现的,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已出土了大量瓷器碎片。从这些器物来看,长沙窑瓷器的胎质多为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蓝、酱、黄等色为主,釉层较厚。它们的造型美观别致,样式新颖多变,尤其是瓷塑的动物玩具更是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将文字和绘画用于纹饰,也是它的一大特色。文字有民歌、诗文、谚语等,书写在器物明处。绘画有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图案清新自然,颇具生活情趣。

红色官窑瓷器毛瓷


长沙窑主要有釉下彩、模印贴花、贴花、刻划花、印花和镂空等装饰技法,其中以釉下彩最具特色。唐代以前的瓷器多为青瓷单色釉。而自唐代以后,人们开始使用釉下彩技法,就是将铁、铜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毛笔在未烧制的瓷器上上绘饰图案,然后再覆盖上一层釉并焙烧,使色彩从釉下呈现,大大提升了美观度。这种技法是陶瓷制作和装饰技法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长沙窑发现以前,人们只能找到最早为宋代生产的此类瓷器。而长沙窑出土的一些釉下彩瓷器都有铭文标示“元和三年”(808年)、“开成三年”(838年)、“大中九年”(855年)等纪年,因此可将釉下彩出现的最晚年代前推至唐。同时根据唐代关于湘瓷的一些文章诗句,并结合考古的地层关系,这里也被基本认定为就是釉下彩的发源地。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长沙窑的工艺特点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