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陶瓷鉴定科技含量与司法物证鉴定

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可是不是所有的真金都不怕火炼?陶瓷鉴定专家会告诉你:未必。在成龙导演的《十二生肖》电影中就有一幕揭秘造假者是如何利用X光来改变陶瓷年代的,就连专家、高科技检测仪也难以识破其真实身份。陶瓷真伪及断代一直是广大收藏者关心的话题,专家“走眼”的事儿也时不时地在鉴定界掀起风波。就在一些人质疑传统“眼学”能否辨识所有“真金”的同时,科技鉴定这个跃跃欲试的新生儿也因面临种种挑战而举步维艰。

唐三彩器 陶瓷罐


陶瓷鉴定科技含量有多高
不久前,全国首届文物艺术品物证技术交流座谈会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平洲红木古玩城举行。这次交流会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由主办方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推出的90多件文物艺术品的展览,每一件展品都通过了司法物证鉴定,拿到了“身份证”。司法物证鉴定,这词儿对很多收藏者来说还是头一次听说,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鉴定技术?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批展出的文物艺术品都是经过一项名为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物证司法鉴定技术来断代的,该技术主要是依靠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实现高清观测。以古陶瓷为例,其组成成分硅酸盐物质会在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老化痕迹,比如胎釉老化、自然磨损、包浆等。研究者需借助显微仪器和高倍数码照相技术观察到古陶瓷上一些老化痕迹的结构特征,并对此进行总结归纳,建立数据库,用作比对的参照物。比如宋代官窑瓷片的自然老化痕迹在仪器检测下会呈现一种几何图形,元代钧窑瓷片上会呈现腐蚀坑点积聚成斑,清代酱釉执壶上则会呈现半环形腐蚀线等等,那么这些特点将作为参照信息收录进数据库中。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不需要从器物上取样,检测设备也不需要接触器物,所以文物艺术品不会受到损伤。
据该中心主任易旻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藏热的升温,与文物艺术品相关的各类委托逐步增多,这让我们开始重点关注文物艺术品物证司法鉴定。”不过,目前借助司法物证鉴定技术鉴定文物艺术品的受众大多是身陷官司的民间收藏者,需要司法鉴定证书证明涉案文物的真实性。“在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中,我们会按照窑口、时期的不同以及是否是精品等进行不同价位的收费。比如鉴定一件出自民窑的普通瓷器,费用最低是2000元,如果需要出具司法鉴定证书,还需再收费。”易旻说。
有了仪器就科学?

宋元钧瓷 陶瓷器件


司法物证鉴定真有那么神奇,能破解陶瓷鉴定的密码?
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的支持者,同时也是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在北京推广该技术的负责人梁先生告诉笔者,“古代瓷器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特征与陶瓷新品、仿品、各种做旧的瓷器存在明显的区别,而且是人为不可复制的,该技术准确率接近100%。”然而,不少收藏者对此心存疑虑。以胎釉老化来说,由于瓷器的釉质本身比较厚且不易褪色,流传至今的清代瓷器老化现象其实并不明显,难以辨别。不仅如此,同一时期的瓷器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在藏家手中流转,再加上不同的瓷器保存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条件各异,极有可能造成同一时期、同一品类、同一窑口的瓷器,其胎釉呈现出的特征也会有明显差异。这些信息多如繁星、千差万别,又该如何甄别呢?
据介绍,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所依靠的仪器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并不是什么新奇之物。该仪器早已普遍应用于公安刑侦工作中,通过它可以实现高清观测,换言之,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将人眼的功能放到了最大。“只有通过这个仪器才能看到陶瓷上的显微痕迹,但最终还得靠人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陶瓷真伪及断代。所以说,这项技术目前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瓷器在结构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把这些瓷器的数据全部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自然老化痕迹的显微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的李博士告诉笔者。在他看来,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参与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工科背景,还要对文物艺术品有一定的了解。”
瓷器收藏圈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造假者为了让一件元青花的赝品逃过科技鉴定,便给假瓶身安上一个真胎底。因为造假者知道,按照曾经出现过的一些科技鉴定手法,鉴定人只能从瓷瓶胎底打个小孔采集样本,拿去化验。而如今,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连取样都不用,单从痕迹方面去看,通过微观的图像作为判断依据,其可信度有多高呢?
“到目前为止,科技鉴定在断代方面的误差率仍难以计算。比如用学界公认的碳14测定技术,虽然可以鉴别文物真伪,但其能够断代的范围却是以5000年为间隔,像明代到清代也就不到300年,时间太短,用这种技术就无法确定文物艺术品的年代。而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的误差率能有多少,目前还看不到官方公布的数据。所以说,有了仪器并不代表得出的结果就是科学。”李博士说道。

陶瓷貔貅图片


科技鉴定陶瓷咋这么难
在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科技鉴定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近些年,文物艺术品鉴定界不乏科技“宠儿”,像热释光测试、元素定性定量测定等都曾红极一时,但不久后它们又相继被造假者破解。那么,作为后来者的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是否有强大的“防御系统”,能不被“黑客”攻破呢?
在许多瓷器收藏者看来,不管科技鉴定的科技含量有多高,都无法替代传统的“眼学”鉴定。一位北京的瓷器收藏家王先生认为:“依据传统‘眼学’建立起的资料库虽然没有将其数字化,但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经验和知识更可靠、更全面,它是建立在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各个历史年代特征比对等诸多因素上的学问。而且传统鉴定不仅会从痕迹上去辨识,还会综合考察其纹饰、胎底、器型、釉色等多个方面,避免了科技鉴定的单一性。”
另外,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最终能否将文物艺术品收入囊中,更大的魅力则在于考证、辨析的过程,其间有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还有许多藏友间的辩论和友谊,藏界不乏这类佳话。“如果科技鉴定取代传统‘眼学’,那么文物艺术品市场将可能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场,到时还会有那么多学者专家去研究它吗?当学术的发展停滞了,收藏的意义也就终止了。”北京书画收藏爱好者张先生直言。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单纯靠科技鉴定并不能解决文物鉴定中的所有问题。目前,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的支撑,不具有便携性,而且这些方法都依赖庞大的数据库,而数据库中没有涵盖的部分,在检测上就是空白地带,这就是漏洞,会授人以柄。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用同样的仪器,但操作者不一样,鉴定出来的结果也极可能不一样。“所以,科技鉴定还处在一个完善的过程,更适合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瓷器藏家王先生说。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陶瓷鉴定科技含量与司法物证鉴定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